要年味不要烟味,烟花爆竹行业将何去何从
2022/1/29 山里红
24411

行研社 | 与行业专家和洞见实时连接

烟花爆竹作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价值也从传统的祭祀祈福、驱赶野兽逐渐转变为春节期间辞旧迎新的象征,从而作为一种传统民俗被固定和传承。

但随着当前我国人口总量的剧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燃放烟花爆竹所引发的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自1992年广州市首开城市禁放鞭炮的先河,随之禁燃令的浪潮席卷全国。但为何近些年来禁燃令会遭到民众的质疑呢?在禁燃令下,国内的烟花爆竹行业又该何去何从?


一、禁燃令的“是”与“非”

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作为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更积累了更为深层次的民族文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从王安石《元日》这首诗中也足见烟花爆竹在古代已深受人民的喜爱和尊重。

但这绚烂的烟花,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音却给整个城市的安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自然环境保护建设带来了新的威胁。尤其是每年春节期间因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火灾问题更呈现高发趋势,各地不得不集中当地所有消防力量24小时待命,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火灾问题。


同时,爆竹在燃放过程的噪音分贝在100-120之间,释放出来的有害物质会造成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多,TSP均值最高可达到2.33毫克每立方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污染了城市环境,也让居民苦不堪言。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不得不推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自1992年广州市开始最先执行这一政策后,随后的20多年时间,国内多个城市纷纷出台禁燃令,据2021年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来看,当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禁放烟花爆竹的城市分别为444个和764个。

此外,国家在政策法规上也不断对禁燃令进行完善。其中,201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更是对不符合规定的燃放行为定义为违法行为,这也体现了国家对环境污染的“零容忍”。

2022年春节已进入倒计时,多地已下发了关于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新规定:若需燃放烟花爆竹,需或当地部门审批。以北京市为例,当地已下发明确通知,要求从2022年元旦开始,整个城市全面禁止烟花爆竹的燃放。若需特殊情况需要燃放的话,必须要报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燃放,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持续打击。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燃放烟花爆竹已成为各地政府每年必须执行的政策,当地若无重大活动,审批手续基本上是无法办理的。而各地政府之所以一直推行禁燃令,也是由于此前这一政策所取得的成绩决定的。尤其是在禁燃令推行后对环境的改善和减少春节期间火灾发生效果尤为显著。


国内学者通过数据建模后发现,2019年重庆市在执行禁燃令政策后,除夕夜当地PM2.5最大峰值同比下降72.8%,PM10同比下降74.1%、当地超过50%以上的检测点空气质量均未烟花爆竹影响。国内多个城市数据也和重庆市基本相同。

此外,据2016年上海市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的2月6日到2月13日春节期间,当地因燃放烟花爆竹所引发的火灾事故和人员伤亡率事故为零。

但近些年来,关于禁燃令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民众对这项政策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多,民众普遍觉得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习俗的一部分,若不燃放烟花爆竹,春节似乎缺少了年味。政府应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疏导,而非采取“一刀切”。


这也导致各地民众和执法部门玩起了“猫住老鼠”的游戏,鞭炮声音在中华大地上此起彼伏的又响彻起来。比如,北京市1999年春节期间,当地超50%以上的火灾均是由燃放烟花爆竹所引起。北京政府不得不调用200台消防车,近上万名消防官兵留岗待命。

这也让政策不得不从“禁放”调整为“限放”,效果才稍微凸显出来。但即使这样,民众对这些政策还仍有很多质疑。显然,这种以法规来和千年文化习俗相对抗的做法,难免有些力不从心。

二是政府在执法过程中大多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引发了众多社会矛盾。各地为推动禁燃令政策的落地,不得不抽调大量的人员对售卖、燃放烟花爆竹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所带来的执法成本无法估量。

整体来看,各地禁燃令虽有所松动,但其本质上并未改变。而在禁燃令下,国内的烟花爆竹行业又该何去何从?


二、烟花遇“冷”,行业何去何从?

我国烟花爆竹品种4000多种,从业人员200多万人,年产量4500万箱,是全世界最大的烟花爆竹生产国和出口国。而在全面禁放下,整个行业也迎来了衰退。据企查查数据,烟花爆竹的相关企业注销数量2017年为1万多家,到2018年高达2.3万家,企业注销数量逐年增加。

而据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2018年烟花爆竹年产值670多亿元,2020年已缩水到500多亿元。安全、环保、市场成为了整个行业难以跨越的3座大山,整个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


数据来源:行研社

从内需来看,随着各地禁燃令政策执行得越来越严格,线下烟花爆竹经销商遇冷已是不争的事实,以上海市为例,当地的烟花爆竹门店数量、政府允许售卖的烟花种类都在不断缩小,内需严重不足。这也导致从业人员纷纷退出,如今的投资、餐饮、地产等多个行业均都有曾经烟花爆竹老板的身影。


数据来源:行研社

而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也是频频遇挫。浏阳烟花被称作为“中国烟花之乡”,近些年来,各国海关出于安全考虑,纷纷加大对烟花进口业务的监管,有的国家甚至不允许烟花进口。而随着海运运输成本的提高,出口通道受阻,“内忧外患”之下浏阳烟花企业业绩严重缩水。

其中,2013年浏阳颐和隆烟业绩缩水70%以上,东信烟花销售额从1.5亿暴跌到3000万左右,熊猫烟花转型影视传媒领域。重重压力之下,我国的烟花爆竹行业又要何去何从呢?


三、遇“冷”烟花靠什么再“热”起来

对国内的烟花爆竹企业来说,多措并举,创新发展或许成了行业自救的最好方式。如:淘汰落后工厂,提升品牌形象,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以打开更多的国外销售渠道。

如行业内的庆泰花炮集团打造出小规格的烟花产品,实现了公司业绩迅速增长。而东信烟花则通过产品和渠道的成功转型,产品销量迅速提高。留给国内烟花企业转型的方式还有很多,但产品上的创新则是必须补齐的“短板”。

最后,我们想问下大家,各位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政策怎么看呢?如果想了解更多行业内幕,可以扫码加入行研社的“新零售交流群”社群,与行业专家、从业者、投资人互动

分享: